高薪、双休、无门槛:“神仙工作”套路了多少年轻人?

时间:2022-03-14 20:36:41       来源:ZAKER新闻

作者|熊悦 李彤欣

编辑|佘宇翔

" 血奴事件 " 虽然反转了,但在线招聘平台也别急着喊冤。

在线招聘平台不仅一直是各种投诉榜单上的常客,在舆论场上,关于虚假招聘的讨论热度并未因 " 反转 " 而消退。

虚假招聘"花样百出"

" 公司是假的,工资待遇是假的,还掏了 360 块押金说是买保险。结果在天眼查上查到保险公司也是假的。打这家公司的法人电话,对方明确表示他们当时没有招人的信息。" 某投诉人近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控诉道。

根据该投诉人的说法,其通过赶集网找工作,结果遇上了冒用其他公司名称的虚假招聘机构,但平台客服却迟迟不解决,不仅费用无法追回,且相关招聘信息依旧挂在平台上。

另一位投诉者则揭开了在线招聘的另一个陷阱,即以押金、培训费、体检费、保证金等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额外费用,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诱导求职者贷款。

去年 11 月,刘青在 58 同城上应聘淘宝模特一职,对方承诺付费培训 4 节课后,可以兼职淘宝模特拍摄活动,一天最少一次,一次 200 元以上报酬,并保证如果拍不到活动可以退款。在缴纳培训费的过程中,对方试图诱导网贷,后来该投诉者通过信用卡转账交了 3880 元。

" 但实际情况是,拍摄活动很少而且很难报名成功,至今 4 个月时间只拍摄过 2 次,且报酬只有 120 元,严重与承诺不符,我要求退款,但被拒绝。" 刘青说。

对此,58 同城方面已经介入投诉。但截至发稿,近一个月过去,该条投诉尚未解决。

梁洪也是此类淘宝模特招聘的受害者," 当时对方要我交 3000 元培训费,我借了 1000 元,剩下 2000 用上班来抵押。结果一个月只拍了 2 次,一次 200,还要再拍 8 次才能还完这笔钱。"

杨力则是在 BOSS 直聘平台上找到某书店营业员的招聘," 本以为是直招,结果招聘方让我去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面试。面试通过后,该公司以工服为由收了我 400 元,后来又改话术说这收的是管理服务费,并且提供的收据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后,经招聘平台证实,上述人力资源公司并未在平台注册,而上述招聘方某书店因收费而被账号冻结处理,但投诉平台并未显示求职者的相关款项已被追回。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部分缺乏诚信的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与实际情况 " 货不对板 "。比如实际工作内容与岗位描述不一致、平台展示的薪资与实际差距大、不缴纳五险一金等。

曾在某大型企业就职的肖晓告诉 ZAKER 新闻,自己是在某垂直招聘网站上找到该企业的," 面试后他们承诺的工资其实和招聘平台上显示的不一致,并且承诺的年工资在每个月的发放金额差距很大,但这一点当时在签合同的时候并没有告知我,我还是从同事那里得知的。"

在豆瓣职场类小组中,有用户反映,自己在某招聘网站上找工作,实际面试地点和招聘页面上写的不一致,面试时介绍的岗位职责也和平台显示的不一样,薪资信息也和实际情况不符合。" 真的气晕了,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根本就不会去。" 其后,该用户由于没有留下必要的举报证据,只能 " 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

企业在进驻招聘平台投放岗位时,除去必要的营业执照等信息审核,招聘平台实际上难以对企业的岗位信息是否符合实际做出担保。因此,情况往往是,求职者在招聘网站上难以辨别 " 无良 " 企业,虚假招聘信息让人防不胜防。

此外,个人信息泄露也是求职者在使用在线招聘平台后经常遇到的问题。

最近打算跳槽的程梦告诉 ZAKER 新闻,自己在使用 BOSS 直聘投递简历后,就收到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电话,向她推荐工作。" 她能说出我过往的工作和实习经历,这说明肯定是看过我的简历的,但我的简历为什么会流入不知名的人力资源公司手中,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无疑和招聘平台有很大的关系。"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 "BOSS 直聘 " 为关键词检索,投诉量高达 2380 条,和 "58 同城 " 相关的投诉量则近万条。智联招聘也有近 500 条的投诉信息。

虚假招聘为何屡禁不绝?

年年被曝光,但始终难根除。

虚假招聘在各大小招聘平台上几乎成了一个 " 牛皮癣 " 般的存在,而在诸多人心目中,招聘平台也几乎等同于 " 互联网骗局大本营 ","58 同城——我国著名的合法骗子公司 " 等调侃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为何这些平台上的虚假招聘屡禁不绝?要理解这背后的根由,还要从招聘平台的商业模式说起。

招聘平台是连接求职者和招聘者的桥梁,本质上扮演的是精准匹配双方需求的角色。

一方面,求职者需要更多符合自身要求的岗位信息;而另一方面,招聘公司也需要大量的简历信息以供筛选,并从中挑选出合适的面试人选。

相对于购物、外卖、出行等,求职是一种低频刚需的行为。

求职者往往会在某个时间段集中查看招聘信息,但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求职者对招聘平台的需求也就不复存在。

换言之,用户一般只有在出现求职需求时才会使用招聘平台。而这种需求的出现并不频繁,可能一年下来只有在某几个月份才会有,甚至是几年都不会 " 光顾 " 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招聘平台想要从求职者一方收取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企业自然而然地成为招聘平台最大的 " 金主 "。

以 BOSS 直聘为例,平台一般会让注册企业免费发布 3-5 个需求岗位,超过则需要收费,一般一个岗位为 98 元 / 月。而企业也可以充值成为 VIP 用户,每个月 328 元,即可获得更多发布岗位,主动沟通、查看求职者等权益的次数也会更多。另外还可以购买一些道具,可以批量邀约、岗位置顶、主动搜索候选人等。

某大型地产公司的 HR 告诉 ZAKER 新闻,在使用智联、猎聘、BOSS 直聘、58 同城的过程中,自己经常遇到平台客服推销开会员买候选人电话。" 企业用户在平台充值会员后,才能够获取到一些比较优质的候选人的电话。尤其是 58 同城,只要注册了这个平台的账号,销售就会一直给你打电话,给你推销平台的业务。"

这意味着,招聘平台和企业存在深度的利益捆绑关系。

换句话说,招聘平台想要盈利增收,就必须多拉企业来自家平台投放岗位,或是多让企业为增值服务买单。

从前者来看,一旦大量企业涌入招聘平台,就必然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而招聘平台对企业的审核任务也会随之加大。

从本质上来说,平台受利益驱动的 " 拉新 " 与加大审核保证企业的质量几乎天然是矛盾的。换言之,平台想尽办法拉企业做岗位投放,进一步让其 " 氪金 " 才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审核和监督。

而招聘平台疯狂 " 拉新 " 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与整个招聘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关。

由于在线招聘平台本质上做的是卖广告位、岗位信息曝光及沟通权益服务的生意,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竞争壁垒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市场规模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砸广告。广告越多,平台知名度越大,市场规模也就越大。

历年财报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BOSS 直聘的销售费用分别为 9.2 亿元、13.5 亿元和 6.2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高达 91.8%、69.3% 和 78.4%。

即便如此,招聘行业的市场格局依旧较为分散,市占率第一的前程无忧也仅拿下 3 成的市场。

不过,即便招聘平台在企业审核上加大投入,批量伪造企业资质的 " 黑产 " 也还是能够钻审核的空子。

据自媒体雷达财经报道,目前市面上伪造企业经营资质的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比如有黑产贩卖 " 营业执照生成器 ",400 元即可任意制造营业执照;而各招聘平台不同等级的企业账号也批量出售,比如 " 智联白银 180、黄金 400、钻石 850""58 单企 60、人脸 80、对公 180"。

而一旦平台在这方面出现审核漏洞,大量团伙、机构就可以通过虚构、假冒其他公司发布招聘信息,从而行诈骗之实。

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资质和所发布的招聘信息上,招聘平台有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义务。但另一方面,平台的确无法为每一家企业的各方各面做担保,比如某些企业在线下实施的额外收取押金、体检费、培训费等行为,平台实际上难以做到全方位把控。

企业在招聘平台之外发生的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也在透支求职者对平台的信任。

如何解决虚假招聘?

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因在线招聘平台上的虚假信息而陷入招聘陷阱的应聘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非易事。

" 遇到虚假招聘会先向平台投诉,平台对违规企业账号进行处理,不过如果涉及到巨额损失,平台并不一定能帮你要回来。" 一位有过维权经历的应聘者表示。

在豆瓣相关小组的讨论中,多数用户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如何辨别虚假招聘信息上,比如工资高到离谱,但同时对应聘者的要求却不高;某个公司的招聘岗位常年挂在平台上,一直处于缺人状态;公司地址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等。而已经遭遇过虚假招聘的则多数选择 " 自食苦果 ",给他人以前车之鉴。

" 即便候选人确实经历了虚假招聘,也不敢通过平台举报公司,害怕上公司黑名单。而且圈内的 HR 大多都认识,一旦上榜,背调就很难受。" 某大型地产公司的 HR 对 ZAKER 新闻表示。

面对层出不穷的在线招聘陷阱,招聘平台作为企业招聘信息的提供者,自然要承担不可推卸的法律义务。

2021 年 3 月 1 日,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第一部部门规章《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下称 " 规定 ")正式实施。

该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一)用人单位招聘简章;(二)用人单位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三)招聘信息发布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

同时,规章还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招聘服务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不得泄露、篡改、毁损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公民身份号码、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和用人单位经营状况等信息。

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招聘平台除了在企业注册环节做好 " 把关人 " 的角色,还应当及时处理用户反馈的虚假信息;另外,由于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数量庞大,人工审核难以覆盖所有的招聘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招聘平台方应该研发出更加高效、快捷的信息审核技术,识别各种利用数字技术虚拟伪造的企业经营资质文件等。

不过,ZAKER 新闻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与虚假招聘有关的案件多以信息诈骗的刑事案件为主,在民事案件中个人起诉平台的案例较少。

除了依靠平台的审核,相关监管部门在打击网络虚假招聘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负责监管招聘信息的主管部门系发布招聘信息公司所在地的人社局,而负责监督人力资源平台发布内容真实合法性的主管部门系人力资源平台所在地的人社局。

上述规定明确了网络招聘服务的监管措施,包括网络招聘服务准入、对网络招聘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等措施。

不过,对于那些招聘平台审核较难分辨的具有迷惑性的招聘信息,比如以招聘 " 助理、秘书 " 的名义,辅之以高薪诱惑,行违法犯罪之实的招聘,则更需要应聘者不要轻信招聘平台的权威性,擦亮眼睛、提高警惕,避免落入皮包公司、虚假公司的陷阱。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用人单位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