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道:康震解读《石壕吏》上热搜,简直侮辱智商,网友:该送他下神坛了

时间:2023-07-02 17:59:32       来源:史源历史专栏

康震何许人也?


【资料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古典诗词,曾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央视文化节目中担任评委嘉宾,并因此走红,收获一大票粉丝,被亲切地称为“文学男神”。

然而,最近的“石壕吏事件”发生之后,康震似乎却从男神一下子跌落成为“过街老鼠”,遭到了学者、网友们的集体指责和抵制,“暴论”、“歪解”、“哗众取宠”等名词大量出现,由此可见康震这次犯的错误的确不小!

事情是这样的:康震曾给师范学生讲过一堂文学课,讲的是杜甫的名作《石壕吏》,视频本属于内部资料,但不知被谁挂到了网上,众网友听完之后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侮辱智商吗?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作者亲眼目睹年迈老妇被石壕吏抓做壮丁的故事,借此揭露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残暴的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可是,康震是怎么解读《石壕吏》的呢,我们一起来膜拜一下。

康震的主要观点是:其一,石壕吏没有错,只是态度有点不好罢了,而且他还很通情达理,为啥呢?因为他只抓走了老妇而把“逾墙走”的老翁留下了,这是给家里留下了主心骨。

其二,老妇很伟大,懂得国家大义,如果安禄山的军队来抽丁,她应该当场撞死,但面对唐朝军队,即便“二男新战死”,她还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选择为大唐奉献生命。也就是说,她是自愿出征的,不是被石壕吏强制拉走的。

其三,杜甫是支持军队到百姓家里抽壮丁的,但他对老妇没有同情,同时他又很纠结,这种事不好在诗里面说,所以只好一句评价都没有,就只是忠实地将故事记录了下来。

通过康教授的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壕吏不但不是坏人,而且还是个正面人物!他趁着晚上来捉人,对老妇家中三个儿子均上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的情况熟视无睹,还硬要再带走一人,老头翻墙跑了,便只好把老妇带走了。这么“伟大”而又“通情达理”的人,真是令人敬佩啊!

康震还表示,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是为大唐效力的基层干部,他们虽然态度差了点,但却是行国家大事的代表,是带着正义光环的。

这还不算完,康震最后还总结出一个鲜明的价值观,那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之时,像老妇这样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决然挺身而出的。

至此,《石壕吏》完全被抹黑洗白:残暴无情的恶吏被塑造成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还通情达理的正面人物,他抓人是正确的;孤苦伶仃、身处水深火热的老妇却不顾一切,依然选择为国报效尽忠,简直就是老年版的花木兰;那个“逾墙走”的老翁觉悟太低,你不出门迎接公职人员也就算了,还翻墙跑了,真是配不上英雄般的老太太呐!

了解完康震的观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三观尽毁,杜甫的棺材板都有点压不住了。著名学者丁启阵由此说,这是典型“严重缺乏常识”的表现。不仅专业人士看不过去,普通网友对此也很不理解,杜甫抨击恶吏、揭露封建统治、同情百姓老妇的感情表达,怎么就变了味儿?

康震的解读是无知,也是自大,是歪说邪理,也是歪曲杜甫,难怪有网友表示:是时候该送他下神坛了。

杜甫悲国哀民是人尽皆知的,他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是说说而已,是在亲身践行的。在《石壕吏》中,描述吏时使用了“呼”、“怒”、“捉”等带有贬义的字眼,而在描述老妇时用的却是“啼”、“苦”等带有怜悯色彩的词汇。由此可知杜甫的感情倾向是怎么样的,绝不是康震所理解的那样。

至于杜甫在爱国与同情之间的矛盾:抓壮丁是为了救国,这是杜甫希望的;老妇被抓走,这是杜甫所不希望的。显然,石壕吏在这件事上属于违规操作,因为所谓壮丁最起码是年轻人,不济也得是中年男性,范围再怎么扩大也不会落到老妇身上,所以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瞎凑人数的行为,必定为杜甫所不齿。由此可知,杜甫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是同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