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其总则,该文件的目的是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带动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这份文件有怎样的亮点?之后又有什么样的困难需要克服?
(资料图)
一起做事、各掏腰包 “这是历史性的一步”
“能看到这份文件落地,我非常高兴!”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难掩激动之情。
他告诉记者,自从“长三角一体化”被提出,他每年都会有创新一体化的提案,这份文件包含了他历年的观点。
“以前三省一市的科研团队在科技攻关方面是想合作的,但缺乏跨省合作的机制和一致的政策。所以就算谈得很好,上海团队想到江苏去做项目,江苏那边不知道怎么进行协作。”曹阿民对记者说道。“这份文件相当于一个重要抓手,解决了合法性和程序性的问题。”
他表示,现在三省一市可以把需求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联合立项,是非常大的进步。
“接下来,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可以一起参与项目了。立项之后,各省市的科技厅会进行管理,每一个地方根据不同的分工和各自的需求来出钱。总结就是‘一起做事、各掏腰包’,这是历史性的一步。”曹阿民说道。
曹阿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受访者供图)
防止资源浪费 合力打造龙头产品
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看来,《办法》针对的另一个问题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这份文件特别提到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这些是全人类都在寻求突破的高新产业领域。”他对记者说道。“既然如此,如果‘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投资之后大家做出雷同项目的情况,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对于科研的突破可能没有太大帮助,而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是要打造世界一流产品的。”
他认为,AI是在模拟人类的大脑,其竞争的核心是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是数据。拥有的数据越多,改进就越快。“以前的科技发展是‘解放手脚’,现在是‘突破大脑’。如果我们没有突破性的创造,以后就要被‘卡脑’。”他说道。
因此,三省一市应该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而是协同攻关,通过原创性的突破打造“从0到1”的龙头产品,再以此布局产业链,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对于《办法》的政策解读,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上海在科创布局与人才方面的确有很大优势。”何建华说道。“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苏浙皖也各有突出优势,且正在加速发力,浙江数字产业发达,苏州、南京的电子制造业很强,安徽也有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所以接下来三省一市应该加强合作交流,把优势集中起来。”
洋山深水港(记者拍摄)
要打通财政、人才的一体化
尽管《办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曹阿民和何建华都认为,要让三省一市在科研创新的协同上更顺利,还有一些难关需要攻破。
“在创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苏浙皖基于自身需求想投资一家上海企业,但上海对它没兴趣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资金能跨省流通,所以财政和一些配套措施也要一体化。”曹阿民对记者说道。
而何建华认为,三省一市接下来应该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分配好攻关成功后的收益。此外,也要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
“一般高校或者研究机构都是有行政壁垒的,就是自己的人才不能参与其他单位的项目。”他对记者说道。“在创新一体化的局面下,要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项目让他们组合起来。比如有一个人工智能项目,一所高校的部分研究人员未必适合,那就打破只给一所高校的行政壁垒,让三省一市所有适合的人才都参与其中。既提升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优势,又减少了资源浪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