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金持有人获得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时间:2023-08-14 08:26:44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王小芊

华泰柏瑞基金的办公室坐落于闹中取静的浦东嘉里城,放眼望去,窗外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只有一片由花草树木构建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低调、稳健是华泰柏瑞基金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与公司“行稳致远”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

2004年11月,华泰柏瑞基金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近19个年头。华泰柏瑞基金曾是市场首批ETF管理人之一,以高质量的资产配置工具闻名市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各类资产的管理规模超3300亿元,其中ETF管理规模超1300亿元,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6月,华泰柏瑞基金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招商证券、晨星资讯、上海证券、中国银河(601881)证券和天相投顾提供数据和研究支持的第十八届中国基金业明星基金奖评选活动中斩获“十大明星基金公司奖”,并再度蝉联“三年被动投资明星基金公司奖”,华泰柏瑞鼎利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则摘得“五年持续回报灵活配置型明星基金奖”。

近日,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进华泰柏瑞基金,专访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兼量化与海外投资团队负责人田汉卿。从清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田汉卿曾是巴克莱全球投资(BGI)亚洲(除日本)量化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2012年,田汉卿加入华泰柏瑞基金,一手建立起公司的量化投资团队。

今年是中国公募基金业成立以来的第25个年头。25年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得失?怎样进一步提升基民的获得感?如何更好地满足投资人的需求?公募量化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路在何方?采访中,对于上述问题,田汉卿分享了自己从业25年来的心得体会。

25年得与失

证券时报记者:站在新的起点上,你觉得过去25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田汉卿:在过去的25年里,公募基金业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第一,我认为最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基金行业的框架设计科学,发展规范,监管法规也比较完善。25年来,行业稳步发展,没有出现大的风险。第二,25年来,投资人逐渐从主要投资个股和银行存款,转变为比较多地投资公募基金,居民社会财富的投资方式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23年6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达到了27万亿元,在国内资管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第三,在公募行业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展,发展为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三方销售机构多渠道并行的格局。此外,基金产品多样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基金数量破万只,各类创新产品纷纷涌现;公募基金业在25年间,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过去25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有哪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田汉卿:第一,在引导投资人进行资产配置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经历多年的发展,投资人整体已经逐步实现由主要炒作股票,过渡到大量购买基金产品。但在基金的投资上,资产配置的理念尚未形成,仍存在看重短期投资业绩,追逐明星产品的现象。行业的下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引导投资人进行适合自己财务状况的资产配置,争取获得相对比较稳健的中长期收益。

第二,公募基金产品投资策略差异化上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基金产品的多样化,为投资人提供不同的资产配置工具,是行业进步的表现。但近几年产品数量快速增加,复制产品、投资策略同质化的现象也趋于严重。大量复制产品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公募行业的运行效率。

第三,就是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虽然公募基金整体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比较好,但基民的整体投资获得感不强,“让投资人赚到钱”也是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想实现的目标。

为做“难而正确的事”

建立激励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基民不赚钱”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田汉卿:客观来讲, “基民不赚钱”这样的问题通常出现在股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2019年和2020年,有不少股票基金产品是为基民赚到钱的,而且有些股票基金的收益很高。2021年基金的表现出现分化。进入2022年后,A股股票市场整体下行,股票基金产品负收益的比较多。很多投资人也开始质疑基金公司给基民创造收益的能力。对于这些质疑,我们认为都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推动市场参与各方对过去投资和营销行为的反思。

公募基金行业也是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在预期投资收益可能比较好的市场阶段,往往是投资人比较悲观的时候,比如国内市场现阶段很难销售基金产品。

所以说,“基民投资获得感不强”应该是投资人、销售机构和管理人三个市场参与方行为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人往往不愿意在市场低迷时买入,尽管未来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可能不错,但投资人往往很难把握这样的机会。从销售机构的角度,逆向销售向来很困难,这是由投资人当前的行为模式决定的。因此,销售机构也往往只能“顺势而为”,在市场或者基金产品热度比较高的时候推广产品,这也加强了基民追涨的行为模式。对于管理人来说,出于生存压力或者行业竞争的需要,要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是很困难的。当市场低迷时,想要布局的基金往往卖不动;当市场热情高涨时,如果有大笔资金排着队要入场,管理人也很难拒绝。这三个主体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要打破这个格局并不容易。这也是公募基金管理行业当前面临的很大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你认为投资人的获得感该如何提升?

田汉卿:提升投资人的获得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销售环节帮助投资人逐步形成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不再以博取短期高额收益作为投资基金的目标,帮助投资人理解收益和风险是相伴相生的,即有高收益的产品,风险往往也比较高。投资人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基金。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销售机构、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很难一蹴而就。

另外,市场可以给自律性强的基金公司和营销机构一些“补偿”机制来鼓励他们的行为,可以是监管机构或者独立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体系,如果这些评价体系可以识别长期为投资人利益考虑的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建立起公信力,可以对市场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如果全行业做“正确”的事,那么正确的事就不难做了。就像田径比赛,如果抢跑是可以的,那不抢跑的就容易被淘汰。如果可以识别不抢跑的并加以鼓励,那行业行为模式可能会得到逐步改善。

市场超额收益犹在

只是具有周期性

证券时报记者: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赚钱效应在下降。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认为该现象是否会成为趋势,并在未来改变公募产品的格局?

田汉卿:2021年前,市场热度较高的基金2022年以来多数回调幅度比较大,这部分基金的赚钱效应下降较为明显,而投资人持有的这些基金产品量比较大,所以感觉上似乎整个主动权益基金的赚钱效应在下降。事实上,A股市场在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1月,在资金的推动下出现局部泡沫,集中投资在少量行业板块和少量股票上的投资策略已经过于拥挤,导致后续超额收益难以为继。这类基金不能代表全部的主动权益基金,这其中包括量化指数增强基金。

一部分拥挤度很高的投资策略出现了超额收益的回撤,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的定价效率已经大幅提升,无法再产生阿尔法。事实上,任何主动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性,有时是因为追逐同一投资策略的资金量过大,导致投资策略容量受限;有时是因为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只做多的投资策略如果容量受限,出现崩塌的情况,会拖累整个股票市场,也就是市场贝塔的表现,所有含有贝塔的基金产品的收益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容易得出这类基金整体赚钱效应下降的结论。实际上,有人说凡事皆周期,虽然不是这么绝对,但在投资领域也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当前市场环境下,并不是市场没有阿尔法了,而是需要不同的投资策略来挖掘阿尔法。换言之,2021年前的几年受到压抑的主动投资策略或许会在后续的市场环境中有更好的表现。

在公募产品的布局上,当前A股市场被动投资基金和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占比仍比较小,基金公司发展被动投资和指数增强投资策略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只是因为A股市场的阿尔法减少了或者消失了,而是主动、被动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指数增强投资策略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制衡,这有助于提高整个股票市场的效率。对提升市场效率有益的产品就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和相应的发展。不管主动管理基金产品、被动产品,还是指数增强产品,只要长期有生命力,能满足投资人的真实投资需求,就应该得到大力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在产品布局上如何更好地满足投资人的需求?

田汉卿:公募基金大多为永续产品,产品布局和开发的一个根本原则,是看这个产品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是否具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换言之,是否有利于纠正市场定价的偏差,或者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能否满足投资人的真实需求。投资人的需求,一种是投资人自我认定的需求,另一种是他们实际真实的需求。赚钱是每一位投资人的目标,但投资收益和风险是相匹配的。如果不能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个赚钱需求就构不成对这一风险产品的真正需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暴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的金融机构在营销一些金融产品时忽略了投资人的真实需求,把不适当的金融产品推销给了投资人。

基本面量化优势

有望回归

证券时报记者:你曾担任巴克莱全球投资(BGI)亚洲(除日本)量化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段经历为你打造华泰柏瑞基金的量化团队提供了哪些启示?

田汉卿:加入BGI后,我是从基金经理做起的,后续也做因子研究,并参与了一些产品改进方面的工作。BGI之前,我的工作经历主要是项目投融资和短暂的券商股票研究,属于基本面方面的。刚到BGI的时候,我仍然是基本面投资的思维模式,之后,逐渐消化理解了量化投资模型和量化投资的优势,在量化与基本面投资的结合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差不多5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个业务角色的历练,这些经历都是我在华泰柏瑞搭建A股量化投资平台的宝贵资产。

证券时报记者:你目前也担任公司的量化与海外投资团队负责人和量化基金经理。自2013年发行首只量化产品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华泰柏瑞基金的量化投资业务形成了哪些特色?

田汉卿:华泰柏瑞基金是市场上较早开展量化投资业务的公司,十余年的时间里,我们模型也在不断迭代精进。在中长期基本面量化的基础上,开发了短期量化投资模型,并搭建了自己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NLP),数据处理上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大量处理另类数据,并同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模型。如今,我们同时拥有短期模型和中长期模型,可在投资过程中根据市场环境,以不同的方式结合使用两种模型。

在量化投资上,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能力圈,并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拓展能力圈。比如在短期模型的研发上,我们从2018年开始研究,到2020年底完成模型搭建,并开始跑模拟组合,对模型打磨完善。2021年底用公司自有资金和种子资金做实盘投资,在对模型进行实盘检验一年半后,才开始扩展该模型的应用。

证券时报记者:你如何看待公募量化投资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田汉卿: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募量化投资目前以多因子的基本面量化为主导,即根据基本面信息,用量化的方法进行投资决策,换手率相对较低,和全市场的主动基本面投资策略差别不大。当然,近几年,一些公募管理人也开始引入更高换手率的量化策略。

相对而言,私募量化投资当前以换手率较高的短期股票投资策略为主导。私募较高换手的投资策略容量上的制约更大,目前有降低换手率、引入更多基本面信息的趋向。当前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在主导投资策略上有较大的差异。

未来的3-5年,我们预期公募量化或将迎来比较有利的市场环境,恢复其超额收益能力,并迎来管理规模的较快增长。公募基本面量化覆盖的股票范围广,且换手率低,其容量可以远远高于换手率较高的短期量化投资策略。从投资策略的主动程度上,当前主动基本面投资和被动投资的管理规模均远高于指数增强的投资策略,经历了市场波动的投资人逐步认识到量化指数增强基金的优势,未来量化指数增强策略规模的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关键词: